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159章 县官  (第1/3页)
    如今大宋的县城,先按位置分,京县、畿县、望县、紧县;往下再按人口分,上县、中县、下县。    京县设县尉六人,分判六曹;畿县、上县设县尉二人;中县以下则设一人。    当年李墉任主薄的余杭县就是畿县,如今李瑕任县尉的庆符县则属于下县。    主薄虽只比县尉高一级,但畿县与下县却不可同日而语。    首先,下县的官员很少。    大宋开国时规定,县千户以上,置县令、主簿、县尉。人口不满千户,则由县令兼主薄事,或主薄兼县尉事。    两百数十年来,天下人口愈增,但下县主官不配齐已是惯例。    庆符县以前本只有县令、县尉。    随着蒙古吞并大理,它的战略位置变得重要起来。两年前,朝廷又增设一名主薄,名叫房言楷。    其后不久,原任县尉三年任期已满,调任别处,主薄房言楷兼领县尉事,处理极妥贴,朝廷便一直未委派新的县尉。    九月十一日,午间。    “房主薄,到了一位新任县尉。”    “县尉?怎未事先收到公函?”    “他上任得急,直接带着公函来了。县令请主薄到堂上相见。”    说话的是个杂吏,名叫“黄时”,平素就能干,也肯读书,将要调到录事司任职。    房言楷从文牍间抬起头,问道:“独自来的还是州署派人相送。”    “州署派了摆捕的曹六送他赴任。”黄时道:“小人已把曹六带来了。”    “唤进来。”房言楷道。    他并不急着去堂上相见。    不一会儿,曹六进了公房,先是递了两封要送的公文,又简单介绍了新任县尉的姓名。    “李瑕李非瑜。”房言楷低声喃喃了一句,问道:“你有何观感?”    “年轻、俊朗,旁的小人便不知了。”    “知州如何吩咐的?”    “知州说,边陲重县,秋防在即,房主薄须多担待。”    房言楷笑了笑,又交了曹六两封公文,并带上一封私信,道:“你跑腿不易,又替我捎信,再去领五十钱吧。”    “是,谢房主薄。”    曹六应了,跟着黄时去拿钱。    房言楷则坐在那,捻须沉思了一会。    方才,曹六说话一板一眼,未曾说那李县尉一句坏话,可见从叙州到庆符县这一路他们相处得不错,李瑕有些手段。    有手段而不被知州所喜,由此推论,李瑕背后靠山与史知州政见不合。    年轻俊朗、并无功名,该是jianian党走狗……    思考了这些之后,房言楷起身,向大堂走去。    堂上,县令江春正坐在上首,与人对谈。    房言楷目光看去,纵然有所准备,还是愣了一下。    这也太年轻了,无怪史知州特地派人交代一声。    派如此年轻识浅之辈任官,岂不荒谬?!    “正书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